作者:夏清、康重慶、鐘海旺、陳啟鑫、張甯
2021年7月10日
自從黨中央提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國家能源戰略後,能源行業内,百花齊放,百家争鳴,行業專家都從自己熟悉的專業角度解析什麼是新型電力系統。争論的焦點是:應對新能源的爆發性增長,應如何重構電力系統的物理形态與體制機制。盡管目前存在大量問題有待解決,但其中最緊迫、最關鍵的難題是:如何解決更大範圍和更長周期的電力電量平衡問題。目前電化學隻能是小時級别的儲能,不能解決多天、月度、季度的長時間儲能難題。
本文将從能源經濟學的角度,思考如何高質量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第一,新能源的配送應盡可能利用現有的傳輸系統,以降低新型電力系統的投資與運行成本。第二,應盡可能利用現有火力發電基地的空間,實現電網與土地資源再利用。第三,應發揮電與氫能不同優勢。電能運輸成本低、安全、可靠,但不宜大量存儲;氫能能量密度高,電制氫技術相對成熟,氫作為電能儲存的載體是可行的;并且在很多煉鋼、化工、交通運輸行業,氫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其運輸成本高、技術不成熟,易發生安全事故,揮發性強。第四,應優先利用新能源發電,提升終端能源的再電氣化;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則通過“以電制氫、氫再發電”的儲能方式解決;國際上已将氫能作為電能季節性存儲的載體。第五,考慮我國新能源資源與水資源的逆向分布,應充分利用我國獨創的高壓輸電技術實現西電東送,在原火電廠基地制氫、再發電,并循環利用水資源。第六,電與氫能應融合發展,實現互聯互通、互補互利。基于上述思路,本文提出新能源為主、電網配送、電氫融合的新型電力系統戰略選擇,主要構想如下。
以成熟的輸配電網作為新能源輸送的載體,實現新能源的聚集、傳輸和配送。當新能源過剩時,在原火電廠的位置開展“綠電制氫”;當新能源發電不足時,“氫再發電”;解決長時間尺度上的電力電量平衡的難題。同時所獲得的綠氫也可滿足鋼鐵、化工等行業對氫的需求。該構想不僅以氫能方式開展大規模儲能,還支撐了氫能的廣泛應用,實現電與氫融合發展。構想的可行性分析如下。
1. “以電為主、電氫融合”将是新型電力系統的物理形态。電能與氫能都是最清潔的能源,電能來源于新能源,氫也是來源于新能源的轉化,兩者不是融合競争、互相支撐的關系。電能的發輸配用技術已非常成熟,形成了低成本、高可靠性的配送系統。但由于發電與用電是瞬時平衡,一旦不匹配,則需要儲能。氫能能量密度高,是電能大規模儲存的高效載體。對需要氫能的行業,可通過電網配送新能源到相應的地點,就地制氫,就近使用。到底選擇電能還是氫能取決于用戶的偏好!用戶的選擇決定了未來終端能源的結構。
2. 通過“以電制氫、氫再發電”,确保新型電力系統長時間尺度的供需平衡。将大量的新能源發電通過電網彙聚到水資源豐富的火電基地,在新能源發電供大于求時,電價價格極低,開展電制氫,以氫能的方式存儲電能;新能源發電供不應求時,電價價格極高,氫能發電,将氫能轉化為電能;不同時間電價之差足以補償“以電制氫、氫再發電”的成本,這就解決了新能源為主的電力系統中電力電量長周期平衡的難題,同時也解決了未來電力系統在持續多天、少風無光情況下電力供應安全問題。
3. 該構想解決了我國能源資源與能源需求逆向分布的難題。我國西北部有豐富的光與風資源,有大量可供新能源開發的土地,但水資源極度稀缺;而能源需求主要集中在中東部,同時中東部有豐富的水資源。選擇之一是直接在西部利用新能源制氫,但是,要制1公斤氫,就需要9公斤水,我國大西北哪裡有這麼多水資源?如果用西部的水制氫,将氫運輸到中東部,并還原成水,這相當于西水東送,将惡化西部的生态,是不可持續的。本構想解決了西部水資源匮乏的難題,同時可在火電退役後原基地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
4. 以電網作為新能源配送載體,其成本遠低于氫的運輸成本。當利用新能源制氫後,如何輸送又是一大難題。運輸氫首先需要加壓或液化,然而液化過程耗能較多,需要消耗運輸的氫所蘊含能量的30%,相當于每運輸1公斤氫氣消耗7到10千瓦時能量。由于冷氫與環境溫度之間存在較大的溫差,因此對所用材料和絕熱有很高的要求。通常,液态氫運輸适用距離應該超過400至1000公裡,并且運輸溫度應該保持在零下253°C左右。這樣的運輸條件必然使成本居高不下。有一種觀點認為:氫能的另一個運輸構想是讓氫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甲烷,再通過管道輸送。事實上,甲烷化反應将釋放大量的熱,增加這一步轉化将降低整體終端能源效率,與此同時該技術還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作為原料,這一想法的經濟性與适用性還需進一步論證。
5. 電制氫的技術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據報道, 我國正在研究千瓦級高溫電解制氫系統,在每平方厘米0.25安培的電解電流密度下,水蒸氣轉化率達到70%,電效率為91.9%,産氫量達到每小時1.37立方米(标準狀況下),衰減速率僅為每1000小時2.25%。5千瓦級電解池堆制氫性能為電解池堆峰值功率7.2千瓦,電解電流密度為每平方厘米0.5安培、峰值産氫速率約為2.3标立方,氫氣純度超過99.995%、電解池能耗約為每标立方3.13千瓦時。另有報道,新型制氫技術改變産業格局,新型電解水制氫技術,有效降低了現有電解水制氫的成本,實現規模化生産,從而達到氫能源工業化制備的快速轉型。這種新型電解水制氫技術具有如下優勢:成本低,相比傳統電解技術成本可壓縮1/4以上;産能高,具有規模化、工業化連續生産效應;無污染,生産過程中不存在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環評無壓力;工序少,相比現有生産工藝,工序減少1/3左右。從技術的角度,現有火電廠能夠提供高電壓的制氫環境,在強電場的作用下,氫元素更容易掙脫原子力,從而大幅提升制氫的效率。特别是固體氧化物(SOEC)電解水技術,其理論效率可以達到100%,實際效率也高于95%;而且可以配合熱電聯産技術,進一步提高電能的利用率。利用氫能發電産生的熱力、采用高電壓制氫,有望提升“以電制氫、氫再發電”的效率,超過抽水蓄能的效率,低于抽水蓄能的成本,實現大規模儲能的技術革命!
6. 本構想采用“西電東送、東部制氫、适時發電”是經濟可行的。“以電制氫、氫再發電”是将西部地區富餘的新能源發電,通過輸電線路轉移到中東部地區,并在東部靠近負荷中心的地方制氫,後續再以液氫的形式就地儲存、就地利用。按照現在的技術,若不考慮液氫的長時間儲存,根據現在的技術水平,這部分富餘電能的度電輸送到中東部,成本約為0.46元;若考慮液氫的長時間儲存,則儲存一周、一個月時的度電成本分别約為1.05元與1.16元。随着西電東送輸電線路利用率由于儲電而大幅度提升,“以電制氫、氫再發電”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大規模應用,成本将大幅度下降。相比直接利用西部富餘的新能源發電就地制氫,以陸路交通運輸方式輸送到東部再進行發電,本構想安全、便捷,具備顯著的經濟優勢!
7. 相對于電化學儲能,“以電制氫、氫再發電”儲能方式的經濟與環境成本更具有競争性。電池都需要一定量的鎳、钴、锂,材料成本占較大比重。但從2016年底到2018年第一季度,全世界钴和锂的價格分别翻了四倍和一倍,這迫切需要電池回收技術的突破,否則對環境而言是一種災難!另一方面,目前特斯拉的電池、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其能量密度大概是每立方米260千瓦時,由于新能源發電與用戶用電在空間與時間上的極度不平衡,需要存儲的電量遠遠大于電動汽車,這就決定了無法依靠電池解決這種電能大規模時空轉移的存儲問題,否則其經濟與環境成本是人類難以承擔的!當前随着新能源發電成本的不斷降低,綠氫的成本已可以接受。由于是就地存儲氫能,而非遠距離運輸氫能,可大大降低相應成本。另一方面,制氫電極材料優選钛,钛在地球上的儲量遠大于锂、钴,成本也有很大的優勢。
8. 氫能發電的技術已非常成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漢尼拔小鎮,通用電氣的渦輪被設計成能夠使用80%的天然氣和20%的氫氣,将在未來實現隻燃燒100%氫氣。氫是宇宙中含量最豐富的元素,它與氧氣結合燃燒,就可以用來驅動現代燃氣輪機,以接近零碳排放發電。2020年,韓國有一座50兆瓦的氫能發電站已并網運行,陽光電源公司也将有一座500千瓦的氫能發電站并網運行。當火電逐漸退出運行後,原廠址能夠為制氫、儲氫和氫能發電提供足夠的空間。
9. 該構想采用了在原來的火電廠“以電制氫、氫再發電”的大規模儲能方式。這是一種經濟利用氫能、風險集中管理的最佳選擇,不但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了整體的安全性,而且避免了氫能分散轉化、存儲與利用帶來的安全隐患。試想一下,如果大量氫能大範圍分散運輸,可能給整個社會帶來極大的安全隐患。
10. 該構想将大幅度提升整個大電網線路的利用率。電網線路利用率偏低是由用戶用電曲線決定的,電網按照滿足用戶最大負荷的原則規劃建設,必然在負荷非高峰時段利用率降低。如果能夠大量地以氫能形式儲存電能,必然可實現電力削峰填谷,從而提升電網設備的利用率,可大幅度提升西電東送的特高壓線路利用率,西部晚上富餘的風電可全部用于各基地的制氫,白天負荷高峰時再利用氫氣發電。
11. 該構想解決了火電基地轉型難題。氫能發電機技術類似于燃氣輪機,已相對成熟。這樣就可以讓現有電力系統中星羅棋布的火電廠作為“以電制氫、氫再發電”的基地,火電廠與電網電氣連接與空間土地資源都是可再利用的資源,為火電基地的轉型提供了經濟可行的構想。
12. 這一構想将以最簡單和經濟的方式解決以新能源為主體、電力電子化電力系統調度運行所面臨的難題。由于火電廠變成了氫能發電機,則其可以提供負荷中心的電壓支撐;氫能發電機是旋轉的,也必然為電網運行提供大量的轉動慣量;氫能發電可快速啟停,可以為電網提供大量事故備用;可利用低谷時段、遠距離輸電、大量儲能,避免電網遠距離重載送電,而整體提升大電網的運行穩定性。
13. 這一構想也支撐了氫經濟的發展。本構想中的綠氫來源于通過電網聚合的新能源,不但解決了新能源彙聚、遠距離傳輸、利用豐富水資源、火電退役後的資源再利用、高效制氫等一系列的難題,而且使制氫成為電網柔性和最友好的負荷,充分利用多餘的新能源制氫,實現了不同電能與氫能之間的互聯互通、互惠互利。哪個地方需要氫能,電網就新能源輸配到相應的地點,就地制氫,滿足當地綠氫的需要,電網解決了在遠方制氫存在的運輸環境要求高、成本高、安全風險大的難題。
通過上述可行性分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物理形态逐漸清晰了。電網類似于互聯網一樣将無處不在的新能源和電力用戶萬物相連,這就是傑米裡·裡夫金所倡導的能源互聯網;以氫能為載體的大規模儲能電站将逐漸替代火力發電機組,将熨平新能源發電和用戶用電之間的時空大範圍不平衡,大幅度提升電網設備的利用率;以氫能發電機提供負荷中心電網的電壓支撐和備用容量,替代火電機組為大電網提供轉動慣量;将提升終端能源的電氣化水平,以承載新能源的電網替代天然氣與供熱管道,電網将以經濟、可靠、安全、快捷、綠色的方式實現新能源彙聚、傳輸、配送到千家萬戶,并且可以在需要綠氫的地點、以友好地利用新能源發電的方式開展制氫,以滿足各行各業對氫能的需求;将在火電機組退役以後,在原基地上開展大規模制氫、儲氫和氫能發電,獲得了開展大規模制氫的空間資源,并與電網實現了物理上的高度融合。期待這一構想能夠推動我國能源轉型高質量的發展!
當然,本構想的構想隻是初步的,關于氫能的技術參考了該行業專家的成果,構想的落實需要更為詳細的科學論證。期待國家舉各方之力,聚集最優質的資源開展該領域研究與應用,以形成引領世界能源發展的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技術。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高壓輸電技術,如果能夠與大規模制氫、儲氫和氫能發電技術相結合,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将指日可待,将為中國“碳達峰、碳中和”和人類可持續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