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月21日起,面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電機系周俊瑜老師作為心理咨詢志願者,為疫區确診患者,醫護及相關人員,患者家屬,易感人群及大衆等提供電話和網絡心理咨詢服務,每一個個案都根據求助者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疏導。
周老師擔任國重秘書,此前出于個人愛好考取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近期在遠程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累計為心理援助熱線服務60多小時,平均每天咨詢時長3小時,咨詢人次5人,平均每天寫咨詢報告2小時,參加線上培訓和督導5小時。
周老師所服務的幾個志願援助團隊,都是24小時值班,分成4到6個梯隊,每個梯隊内按照編組分時段值班。她值班時段和熱線服務時段一般在晚上18:00到23:00,也有特殊情況。期間每天都滿負荷運轉,咨詢工作和個人成長齊頭并進,唯有如此才能幫到求助者。
武漢爆發了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疫情雖然在漫延,但是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确領導下,全國上下采用了一系列果斷有力的決策和措施來抗擊疫情,醫生們冒着生命的危險,奮戰在抗疫的第一線;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批又一批地奔赴武漢戰場,這是英雄的氣概,這是中國的精神。
中國的心理工作者也沒有落後,在抗疫工作中發揮着心理援助的優良傳統。疫情出現後,有關部門發起設立了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旨在保護身體健康的同時,加強心理熱線管理,遵循心理熱線服務倫理原則,了解和掌握公衆關注的熱點和各類來電人員的心理狀态,做好評估和預判。發現問題或可能發生應急事件時,及時将相關信息彙報當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
之後,全國的志願援助熱線如雨後春筍般生長,之前已有的熱線也在不斷成熟。本次志願援助熱線非常規心理咨詢,服務對象僅限于受本次疫情引發的各類心理困擾人群。線上咨詢屬于一次單元的咨詢,即一次性解決求助者最緊迫的心理問題,但無論是咨詢還是熱線,服務宗旨都是通過傾聽、陪伴、共情,安撫求助者情緒。
首先,在了解求助者基本信息的同時,就要判斷求助者是哪一類人群和哪一種來電方式。是确診患者、疑似患者、醫護及相關人員、與患者親密接觸者(家屬、同事、朋友等)、還是不願公開就醫的人群,易感人群及大衆;來電方式是危機來電、無助來電、沉默來電、還是其他來電。針對不同人群,不同來電方式有不同的幹預要點。其中幹預的共同點是接納并接住求助者的情緒,重建求助者的可控感、力量感和現實感。
其次,運用應對危機事件的相關模型來幫助求助者。周老師在國際前沿的SAFER-R模型基礎上,通過自己的一套具體操作步驟來正常化求助者的反應和狀态,聚焦小問題、執行小任務來引導求助者自助。
此刻,咨詢師能做的就是傾聽、共情到災區人民内心的緊張、擔憂和不安,安撫他們的情緒。最高境界是咨詢師和求助者通過電話真正聯接在一起,并通過引導求助者知情意行的改變來解決心理問題。
總之,在疫情下,面對新的環境和工作方式,每個人都會産生一定程度的不适應感和焦慮感,這些都是正常現象。适當的焦慮能激發我們的潛能,讓我們不斷成長,而對焦慮本身的焦慮才會産生破壞作用,可以通過腹式呼吸法、冥想、正念練習等方式來緩解焦慮;個人要學會恰當地表達情緒,釋放壓力。咨詢師要學會自我關照,量力而行,接納自身局限,與求助者平等對話,才能幫求助者自我成長;學會換個角度看待疫情,疫情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學習和思考。可以對疫情之後有更多期待,見心怡的人,去心怡的地方,做心怡的事,這種延遲滿足感會賦予我們人生更多的意義。
待疫情穩定後,醫療救治工作接近尾聲之際,我們即将進入到疫情最燦爛的拐點,那時會有更多的求助者撥打心理援助熱線,以求得到災後心理的重建。所以心理援助工作任重而道遠,未來的路還很長,志願者們會繼續前行,電機系這一站會努力為有需要的求助者做好心理服務工作,用行動去滋養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