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bevictor伟德官网電機系
    官方微信公衆号
    bevictor伟德官网電機系本科生
    官方微信公衆号
    bevictor伟德官网電機系研究生
    官方微信公衆号
    bevictor伟德官网電機系校友會
    官方微信公衆号
    bevictor伟德官网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衆号
    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衆号

電機系微信公衆号

校友微信公衆号

研究生微信公衆号

本科生微信二維碼

北京院微信公衆号

四川院微信公衆号

新聞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 本系動态 > 新聞動态 > 正文

記者 趙姝婧

于歆傑介紹自己的教學經驗

bevictor伟德官网電機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論電工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電工技術學報》編委,“電路原理”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和清華首門慕課負責人。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總裝武器裝備預研、探索項目。發表20篇SCI檢索論文,出版英文專著1部。2006年獲北京市科技新星,2011年獲bevictor伟德官网“清韻燭光”“我最喜愛的教師”稱号,2012年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3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2014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和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2016年獲bevictor伟德官网“良師益友”獎和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教師的風格有很多種,或如沐春風,或嚴厲有加,或和藹可親。而這位教師,大家一提到他,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活躍前衛”——沒錯,正是教育思想活躍、教學方式前衛。

他思維清晰、語速流暢,聽他的課如行雲流水般享受;可他又在無形中逐步遞增課堂難度,讓你緊鎖眉頭的同時直呼“過瘾”;他穩紮穩打,堂堂課堪稱經典,而且不斷結合最新的在線知識傳播方式,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止。

“時代推着我們不斷前進,作為教師,我們不能走永遠循環不變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應不斷思考、不斷創新,善于發現問題、專于思考問題、勇于解決問題,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這是多年來我一直對自己說的話,也一直在踐行。” 于歆傑說。

今年,于歆傑獲得第十二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他認為,鑽研課堂教學就是開展教學學術研究。一名教師要真正做到傳道有術、授業有方、解惑有法,課堂教學就會産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一名清華教師,我覺得要緻力于做‘大家都認為對,但還不知該如何做到的事情’,也就是要成為教學領域勇敢的‘先行者’。關于這一點,在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這兩個方面都是一樣的。”于歆傑說。

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

1991年,于歆傑從貴陽市第一中學保送到bevictor伟德官网電機系,2001 年獲博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敢做敢拼”的性格使他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願意嘗試新事物,勇于不斷尋求改變。

2010年,于歆傑成為“電路原理”課程的負責人。“可以說,這是清華電機系最基礎、最重要的課程之一,如何将‘經典之作’有所創新,成為我面臨的第一個難題。”于歆傑說。

2013年,當慕課這種新鮮的教學改革方式進入中國之後,敢于嘗試新事物的于歆傑最先站了出來:“不能怕難,必須得有人率先開這個頭兒!”

參與國際競争,讓全世界的學生都能上清華的課,進而改善清華的課堂質量,并且促進兄弟院校共同提升課程質量——懷着這樣的初衷,于歆傑及其團隊開始了摸索和嘗試。

“清華以往的教學改革經驗往往并不具有很強的普遍性,難以在其他學校落地開花。這是因為,我們最初在考慮教學改革和嘗試的時候,往往是從清華的學生群體特點出發的,他們幾乎是全國頂尖的學生,對于很多其他學習者來說并不完全适用。這提醒我們—— 教學必須要‘以學生為中心’。”于是,于歆傑率領“電路原理”教學組的老師們将社會學習者作為授課對象,進行課建設。兩個月後,“電路原理”作為清華首門全球慕課順利上線,收到了良好的反響和肯定。

“于老師做事情既專注又負責,可謂廢寝忘食。”于歆傑的學生、2015級碩士生班瑞說,“做慕課期間有件事兒特别難忘,有次都下半夜了,于老師還在網上發布視頻,教大家如何在電腦上畫電路圖,這種敬業的精神特别令人感動。”為了讓更多的學習者接收到清華良好的教育資源,從2014年開始,清華與南京大學、青海大學、貴州理工學院、揚州大學、廈門理工學院、内蒙古師範大學等院校合作共享清華慕課資源,試行“翻轉課堂”,同時結合自身情況不斷改善,尋求最有效的教學方式。2015年,于歆傑等人合作完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一書,論述了如何将傳統的“教師教得明白”的教學目标,轉變為“學生學得明白、學得開心”。

給傳統課堂來點“猛的”

你以為這就已經大功告成了麼?不,我們還得繼續。”于歆傑說,“雖然有了慕課和完全翻轉課堂,但是它們隻占到課程的一小部分比例,大班授課如今仍是校園課堂的主導形式,每學期還是會有幾百人來聽‘電路原理’,其他高校和學院的多數課程也是如此。”

于歆傑發現,大班授課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學生人數衆多,老師很難深入了解每位學生的特點和學習情況。“大家聽明白了嗎?”“發給大家的課前資料都看了吧?”“等考完就知道大家掌握得怎麼樣了。”……這些話是教師在課堂上經常會說的,以往多要憑經驗或者事後才能判斷教學過程和效果。

“我們已經能夠通過慕課掌握線上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和行為數據,可怎樣才能掌握線下學習者的數據進行分析,從而進一步改善課堂效果呢?”

今年春天到暑假期間,在與于歆傑等多位清華教師進行深入讨論和調研後,“學堂在線”推出了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将手機變成了學習工具,将師生課前、課上、課後的每一個環節都賦予了全新的體驗。

從此,基于慕課和“雨課堂”,于歆傑和“電路原理”教學組的老師們一起,開始對“電路原理”課程進行完整混合式教學改革,既包括完全翻轉課堂,也包括用雨課堂工具來實現部分翻轉課堂。課程的基礎知識點通過課前預習解決,而在課上,于歆傑有計劃地給學生“來點猛的”,比如出難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讨論、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設計創新實驗等。

“我們的教學目的又一次得到了改進和轉變,我們如今是‘以學生的學習成效為中心’,運用‘雨課堂’的教師能夠及時了解每個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這就像給整個教學過程裝上了一塊‘精密儀表’。”

有意思的是,教師隻要會用幻燈片和微信,就完全能駕馭“雨課堂”。這樣一個簡易、方便、科學的教學創新實踐,能夠很好地提升高校大班課堂的效率,活躍課堂氣氛。

永不停歇的創新之路

如今,于歆傑又有了一個新的想法——将“雨課堂”挖掘和掌握的學習者的大數據收集起來,他将根據同學們的學習能力,對他們進行分班分類和有針對性的指導。

“比如,前8周同學們共同聽課,這期間我們運用‘雨課堂’進行課堂分析和數據挖掘,根據得出的結果将學生大緻劃分為三類,比如學得又快又好的、中等程度以及掌握稍慢些的。後8周則結合學習效果和學生意願進行分班教學,給予三類不同接受程度的學生不同力度和方式的教學輔導,最終期末時再共同參加考試,也就是‘以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中心。”于歆傑表示,通過這種方式,傳統課程與“雨課堂”實施了更密切的結合,能夠更深入地将大班課堂的學生進行分類和提高,從而解決傳統大課難以進行小範圍、有針對性教學的問題。

“這場新的嘗試也許會在明年春天開啟。”于歆傑說,“我覺得創新性的教學很有意思,因為講課并不是簡單地重複講稿,而應根據同學們的需要不斷調整和改進,這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過程。所以,如果教學方式處理得好,既可以做到科研與教學的雙赢,同時也可以做到師生的雙赢。”

樓國鋒是于歆傑的博士生,導師不斷前進的腳步深深影響了他,“跟着于老師學到了很多,他永不停歇、永遠創新的精神激勵着我不斷進步。”樓國鋒說,“導師對我們要求很嚴格,但又十分謙遜和藹,我們每周一次的組會他都會與我們細緻交流,共同‘讨論’科研進展而不是聽取‘彙報’,這讓我們收獲很大。”

班瑞也一直強調跟随于歆傑學習是自己的“幸運”:“在科研方面,于老師給予我們充分的自由。我們想到好的‘點子’,會特别想與導師分享,他總是熱情鼓勵我們并給予指導。于老師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我是非常熱愛教學的,喜歡和同學們在一起。”于歆傑說,“當你完全抓住了學生的思維,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那一刻他們擡起頭,視線正對着你,這種四目相視交流的快樂是難以言表的。當你經過充分準備,激情四射地完成講授後,你在講台上接受他們發自内心的稱贊和鼓掌,在線上看到他們由衷的肯定,這種快樂不是金錢能夠衡量的,也正是我在教學中獲得的最大樂趣!”

專注教學,對每一位學生認真負責,是于歆傑教學的基本出發點。當然,他的目光還觸及到更深遠的地方——如今,一場汲取在線教育精髓的混合式教學改革正在清華等高校醞釀發芽,慕課在倒逼傳統課堂甚至傳統大學教育發生變革,于歆傑正參與其中,以自己的實踐為傳統教學注入更多生機和活力。

—— 分享 ——

上一篇:何金良教授獲雷電防護國際會議魯道夫·海因裡希·戈爾德獎

下一篇:電機系師生赴美參加電力電子與電機學科國際頂級會議并舉行校友交流聚會活動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