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能量管理系統》是一門互動讨論比重較高的研究生課程,由電機系郭慶來副教授和孫宏斌教授合講。在傳統教學過程中,首先講授相關知識,然後通過課堂讨論确定研讨主題,進而針對每個主題選擇經典文獻進行課堂研讨,最終學生提交對特定主題的綜述報告。受疫情影響,本學期課程轉為網絡授課,采用“雨課堂+騰訊會議”的模式。考慮網絡教學的特點與約束,對課程互動模式進行了一些探索。
1、将原來的純線下互動轉為線下線上互動相結合
傳統教學模式下确定課程的研讨主題是一個強互動環節,需要大家“七嘴八舌”,通過讨論甚至争論來确定本領域的關注熱點,并闡明原因。這一模式已經持續開展了五年,積累了大量優質的“曆史數據”。考慮到網絡教學情況下網絡的延遲、聲音的重疊、甚至同學不見面而導緻的情感疏離都會對互動效産生不利影響,因此本學期改為直接從“曆史數據”中提取往屆同學共識度較高的主題作為候選,然後同學通過線下思考,準備PPT(網絡條件不好的同學直接錄制了視頻),在課上進行闡述并回答其他同學和老師的提問,最後大家通過網絡投票的方式确定每位同學最終的選題。
2、增加了新的課堂研讨維度,強化小組線下讨論和線上展示
以往課程教學中選定的研讨内容是一些與課程相關的技術主題,比如“含可再生能源的電力系統調度”、“綜合能源系統”、“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可以認為是這一領域技術問題的“橫斷面”。在本學期授課中,為了增加課堂讨論深度,尤其是增加學生之間在線下的“思維碰撞”,體會團隊協作科研的過程,我們在課程研讨過程中增加了新的“讨論維度”——從“縱斷面”入手。在前8周的課堂講授内容中,老師為同學們描繪了能量管理系統技術發展的曆史脈絡、關鍵技術和發展前瞻,希望同學們能進一步通過文獻調研和小組讨論,從中提煉和發現本學科解決問題的“共性路線”,從“技術哲學”的高度進行深入思考。以下是課程設計的四個思考主題,從“對立統一”的角度讓同學們開展研讨。
針對這四組主題,同學們形成小組進行協作式線下研讨,并組隊在課上進行展示。這一環節有明确的“導向性”和“考核要求”,重點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在解決方案中也能體現價值塑造。
3、結合抗疫,在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
目前國内國際的疫情發展牽動着每個人的心,而課程主體是思維最為活躍的清華青年學子,因此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結合相關内容引導學生對這一社會熱點進行深入思考,激發大家的社會責任感,讓課程思政如鹽入水,潤物無聲。在設計課程讨論主題時,向大家提出了“額外要求”:做跨界思考,我們所讨論的四個技術路線——“确定與随機”、“安全與經濟”、“分布與協同”、“模型與數據”——在抗擊與防範疫情方面,是否有成功的或者潛在的應用?和電力系統的運行控制有哪些可相互借鑒提高的地方?鼓勵同學們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獨立的思考。
從第8、9周完成的課堂彙報來看,達到甚至超出了教師預期。同學們三人一組完成了“接力式”的課程彙報,并和其他同學通過雨課堂、騰訊會議室進行了很深入的互動讨論,得到了有一些非常有價值的成果。
互動類課程在網絡教學場景下既有挑戰,也有機遇,既要做“減法”,也可以做“加法”,當然,最重要的實現“等法”,即網絡教學的教學成效與實體課堂實質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