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校内合影
班級介紹:
1961年入學,1967年畢業,學制6年。1963年按專業分班,1968年分配,簡稱高七。班級人數為25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6人。班主任和輔導員分别為王伯翰、陳秉中。
生源情況:
生源來自北京、天津、上海、廣東、江蘇、四川、遼甯、吉林、湖南、江西、雲南等地,另有一位印尼華僑。
班級格言:
感恩清華不負韶華,追求卓越報效祖國。
班級故事:
在校期間,除學習理論知識,還經曆了學校工廠勞動、“上莊”支援三夏、沈陽高壓開關廠實習、國慶閱兵和四清運動,學工、學農、學軍,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與工農兵相結合。畢業分配時,同學們服從國家需要,走向基層、走向邊疆,開啟人生的新旅程。
高七同學在延安棗園合影(1966)
高七是一個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集體,學習風氣濃厚,人才濟濟、勇攀高峰。同學中大部分在電力相關行業從事設計、制造、運行、管理、科研、教學等工作。憑借努力工作和出色的業績,成為本單位的骨幹,有的走上重要領導崗位,有的埋首科研取得重要成果。據不完全統計,高七有博士1人、碩士2人、出國留學1人;出國交流學者3人;獲得教授級高工職稱8人、獲得高級工程師、高級經濟師職稱8人(其中1人雙高職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5人;擔任國有大型企業和科研院所主要領導9人、政府部門領導1人、企業總工程師和行業技術專家12人。湧現出國電南方公司副總經理張恒偉、中國科學院電工所研究員孫廣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浧等傑出代表。同學們為祖國的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南方電力公司副總經理張恒偉(右一)在天生橋水電站工地
中科院電工所研究員孫廣生(右一)參加丁肇中教授領導的宇宙反物質探測項目
電力系統和直流輸電專家李立浧(右一)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回憶在校的日子,讓人難忘的首先是莊嚴的大禮堂,每當我們校慶返校在大禮堂前合影留念時,總會回憶起當年在這裡聆聽校領導報告的場景。清華校領導的報告條理清晰、特色鮮明、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我們入學第一年的開學典禮在大禮堂舉行,聽取蔣南翔校長的報告,第一次聽到“bevictor伟德官网是工程師的搖籃”和“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這兩句響亮的口号。以後我們多次聽了劉冰、何東昌、艾知生等校領導的報告,無論是國内外形勢還是學校大事,同學們都聽得津津有味。記得年事已高的馬約翰教授在關于運動與健康的講課中,講到他用冷水和熱水交替洗浴的健身經驗,讓我們十分驚歎。
清華的老師給我們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他們所編寫的堪稱經典的教材和講課的風采使我們終生難忘。有的同學至今還保留着當年的講義(油印)和教科書,視若珍寶。
同學們聽課熱情極高,早早來到教室,搶占前面的座位,生怕漏聽一個字。晚到的同學則将座椅前移,将講台圍的水洩不通。有時上節課還在西區化學館,下節課要趕到東區系主樓,同學們快步如飛如競走一般,就是為了占一個好座位。
“注重基本概念;思路清晰、嚴謹、邏輯性強;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使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這些極富清華特色的治學理念,潛移默化地撫育我們成長。
陳湯銘老師說,“學一門電機學就可以走遍天下”。陳凱老師說,“學生不需要金子,要學點金術”,“讀書要從少到多,再從多到少,最後都撕掉”。清華培養學生,不僅僅限于知識,更注重能力和素質,注重治學理念,讓我們在工作中獲益匪淺。
高七同學與高壓教研組(前排左起)談克雄、王昌長、錢家骊、吳維韓、吉嘉琴、陳才敏六老師合影(2017)
清華崇尚體育,“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融入到清華人的血液中。記得當年,排球是校園裡最為普及的體育項目之一。每到下午課後的一段時間,同學們都到八飯廳門前,或圍成圈打,或到排球場上打比賽,人聲鼎沸、場面壯觀。由于體育課上老師所教的排球基本技術和戰術非常到位,同學們打起來滿是那麼回事。1964年學校舉行全校排球聯賽,電機系臨時組隊參賽,高七有三人入選。最終,電機系隊以全勝的戰績榮獲冠軍。
清華培養出來的學生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即清華範兒。
我們永遠懷念清華歲月,懷念老師們同學們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
高七同學熱愛清華,以母校為榮!為母校争光!清華園,理想騰飛之地,永遠的家!
2017年畢業50周年二校門合影